江苏城乡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

村级层面乡村建设实践经验总结
2021-05-06 10:13:31

       本文是“乡村建设相关政策梳理、经验总结、案例研究、规划实践”专题系列文章“乡村建设实践经验与典型案例”版块的第四篇。

       在前面两篇中,我们分别阐述了地方乡村建设实践中,省级和县级的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组织和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作为乡村建设实施的主体,村两委、村集体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从促进乡村长远发展的角度激发村民主动参与建设的热情,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本文将详细总结近年来乡村建设领域村级层面的有益做法和代表性经验,为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提供参考。

关于本专题,详情请点击 话题 #专题推荐:乡村建设相关政策梳理、经验总结、案例研究、规划实践


目录

1、转变发展理念

2、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建设规划

3、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善设施建设

4、寻找促进乡村持续发展的动力

5、深化文明乡村建设

6、以教育复兴推动乡村建设

7、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01

转变发展理念


       乡村要美就不能有污染型企业,乡村要富就要找到能够持续发展的产业动力。

       许多村庄之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区域环境背景发生变化后,部分村庄能够依托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转变观念,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寻找一条可持续的、绿色环保的发展道路。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

       在省委、省政府“两山”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大胆做出由“石头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转型的重大决择,实现了由“卖石头”到“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型升级。


02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建设规划


       乡村规划编制的意义在于盘点清楚地方的基础资源,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深入谋划发展的重大项目,协调好工作中的联动性,最终能够扎实有序推进乡村的建设和实施。

甘肃省康县凤凰谷村

       按照“一户一品、一品一景、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要求,聘请生态旅游专家,结合道教文化遗存编制建设规划。


03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善设施建设


微信图片_20210506100848.jpg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是其中的重点内容,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治理,标本兼治,达到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河南省信阳市新集村

       按照“农户初步分类、保洁员统一收集、资源分类中心细致分类”的做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垃圾分类处理办法,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携手建家园”活动和卫生评比活动,在尊重自然格局和村庄肌理的理念下,不挖山、不砍树、不扒房、不填塘,因地制宜绿化美化村庄。


04

寻找促进乡村持续发展的动力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把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感。大多美丽宜居乡村都是在自然环境和文化本底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并将特色农业与休闲采摘等农事活动体验相结合。

甘肃省康县凤凰谷村

       通过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建立农业采摘观光园,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游,还在实践中形成了“支部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带动模式。


05

深化文明乡村建设


微信图片_20210506100903.jpg

       文化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内涵,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

       不仅积极开展文艺健身和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还通过开设茶艺课等方式,挖掘当地的茶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06

以教育复兴推动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乡村文化在乡村教育中传承、延续和发展,重申乡村教育的使命对于加强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信阳市新集村

       整合教育资金,建设具有特色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以教育复兴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07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凝聚各方力量,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动员村民参与策划和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

甘肃省康县凤凰谷村

       践行“五共”理念,由政府和群众共同参与规划建设,做到了政府编规划、群众参与规划,政府投资金、群众投资投劳,政府组织商议、群众监督商议。


文章来源:村镇建设研究所

地 址:扬州市扬子江中路186号智谷科技综合体A座19层
电 话:0514-80315668 / 18852575880
邮 箱:cxkj@jsspdi.com

Copyright @ 2020 江苏城乡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苏ICP备2020059968号-1号